孫現富
2025年05月01日08:49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戰時籌軍食,艱苦計錙銖。立國主外貿,四海積財資。秉公耀日月,清白不徇私。理財稱前輩,德行眾所師。”這是開國中將莫文驊當年為悼念葉季壯作的一首詩。這也是葉季壯勤勉、清廉、正直人生的寫照。
4月的粵西,木棉花正濃。廣東省新興縣六祖鎮水湄村葉季壯故居前,綻放的紅木棉挂滿枝頭。這是一棟老式青磚瓦木結構平房。1893年,葉季壯在這裡出生並度過童年和學生時代。從這裡出發,他懷揣著滿腔抱負和激情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革命隊伍裡,葉季壯是個傳奇,參加紅軍后,幾乎沒上過戰場﹔穿了多年軍裝,幾乎沒摸過槍。然而,他的作用卻無人能替。長征開始,部隊經費嚴重短缺,葉季壯臨危受命,擔任紅一方面軍總供給部部長兼政委。每到一個地方,他顧不上休息,四處籌集糧款,保障部隊后勤給養。為解決部隊急需,他不惜把兄長葉潔芸送來的500大洋全部捐出。1935年10月,葉季壯帶領先遣團到達吳起鎮,立即和鎮上的干部、鄉紳打成一片,為后續紅軍的到來做好食宿安排。楊尚昆晚年在回憶錄中提到,有一段路上,官兵飽受飢餓之苦,無奈之下只能以皮帶充飢。隊伍抵達哈達鋪時,葉季壯早已在當地備好一場流水席。途經此地的官兵,得以享用一頓豐盛的飯菜。
抗日戰爭時期,面對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善於當家理財的葉季壯,按照黨中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指示,一邊組織軍民開荒墾田,開發鹽湖,一邊興辦兵器、被服、造紙等工廠,還搞起邊區經濟貿易,有力打擊了國民黨當局對邊區的經濟封鎖。
葉季壯長期從事后勤工作,經過他手的錢和物資難以計數。工作幾十年,他沒給后人留下錢物,卻留下了清清白白、大公無私的口碑,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紅管家”。
1949年,中央調任葉季壯為首任貿易部部長。進京時,他和妻子馬祿禎帶的全部家當是兩個麻袋,裡面除了幾件衣服、一個大算盤,其余全部是書。幫他整理東西的警衛戰士忍不住說:“首長,您也太寒酸了!”葉季壯卻笑著說道:“我寒酸一點有什麼關系,只要人民過得富足,我就心滿意足了。”
為官清廉,對於葉季壯來說是浸透在骨子裡的信仰。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著一條破舊的皮帶。從反“圍剿”、長征,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這條皮帶跟隨葉季壯21年,后來實在不能再用,他才換了下來。
作為貿易部部長,葉季壯出國機會很多,但從未給家人和親友代購過進口貨。他經常教育家人和后勤人員說:“近水樓台先得月,那是剝削階級的格言。近水樓台不得月,才是我們無產階級的格言。我們共產黨人是為窮人謀解放的,在我們革命隊伍裡決不允許貪污、腐化之事發生,特別是做后勤工作的同志,管錢管物,更要廉潔清白。”
葉季壯生活非常簡朴,常年上下班就是穿那身在延安時穿過的土布灰衣。有一次,葉季壯出國訪問,工作人員給他做了兩套料子衣服。回國后,他堅持要把做衣服的錢還給公家。工作人員不肯收,說:“如果一定要交的話,就把衣服交給公家好了,反正您平時也不愛穿料子衣服。”葉季壯卻說:“按我的身形做的,別人也無法穿,怎能讓國家受損失呢?還是退錢給公家好。”工作人員無奈,隻好把錢收下。
1963年,一位外國友人送給他一台手提式電視機。當時這可是稀有之物,孩子們非常喜歡,央求爸爸把它留在家裡多看幾天。葉季壯卻毫不理會孩子們的請求,立即上交到部裡。他還告知身邊的工作人員:所有禮物,不許私自留下,一律上交國家。
時隔多年,葉季壯的孫女葉小延始終記著一件事。有一年,葉季壯到廣州出差,不幸中風住院。當時情況危急,組織上緊急安排家裡人坐飛機到廣州看望。后來葉季壯病好了,一直提醒家裡人,要把機票錢交還給組織。這看似一件小事,卻透著一股清澈。這清澈之中展現的是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的作風,展現的是共產黨人的鮮明本色。
1967年6月27日,葉季壯與世長辭。周恩來總理參加追悼會並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中央把每一個任務交給葉季壯同志,他總是反復思考,很好地完成。晚年,葉季壯也對自己的人生做過一次總結。他說,自己從未摸過槍,天天就和錢打交道,但從來沒有佔用過國家一分錢。
清白,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語,它意味著堅定的信仰、高尚的品格,也是黨員干部對黨和人民的庄嚴承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