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支援部隊某研究所研究員何元智
本報記者 李龍伊
2025年07月26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遼闊的蒼穹之上,有一張無形的信息“天網”:無論是穿行於雪域高原的邊防戰士,還是駐守偏遠島礁的守島官兵,他們只要用通信設備發出口令,都能通過這張“天網”,實現信息“千裡一鍵直達”。
這張守護國家安全的信息“天網”,凝聚著一位衛星通信專家數十年的心血——她,就是信息支援部隊某研究所研究員何元智(見圖,聶金波攝)。
何元智深耕衛星通信領域三十余載,緊貼備戰打仗急需,大膽創新、奮力攻關,帶領團隊自主設計並研制建成某型新一代通信系統,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4次。
30多年前,何元智以優異成績考入軍校。求學期間,她參與了我國某型衛星通信裝備的研制攻關工作。
彼時,我國在衛星通信領域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技術代差。浩瀚蒼穹之上,衛星系統這一國之重器,其建設之艱、風險之高、投入之巨,常人難以想象。
關鍵技術受制於人,讓何元智深刻地認識到:“核心技術買不來、依賴引進靠不住,必須走出一條打破封鎖、自立自強的趕超之路!”
博士畢業入職不久,她就主動請纓擔綱某系統預研項目,帶領團隊毅然選擇自主創新之路,開啟了科研戰場的漫漫征程:系統架構追求整體最優,技術路線堅持原創突破,質量標准實施嚴格管控,關鍵環節制定多重預案……
寒來暑往,春華秋實。千百次技術模型推演及系統測試驗証,連睡夢中都在構思新的技術方案。多少個深夜,她突然從床上躍起,匆忙拿起筆在圖紙上記下靈感。
這位科研戰線的“鐵娘子”,帶領一群“追星人”,用10多年時間,攻克無數技術壁壘,將上千個“信息孤島”巧妙串聯,最終編織成聯通天地的“神經網絡”。
為了確保裝備在極端環境下依然可靠,她上高原、下海島、赴戈壁、走邊防,跋山涉水前往祖國邊陲,實地驗証裝備性能。“離基層越近越能了解官兵所需,離戰場越近越能知道怎麼打贏。”何元智說。
為滿足部隊急需,她領命研制某型系統。嚴冬,在海拔5000多米的邊防哨所,強烈的高原反應讓她頭痛欲裂,雙腿深陷積雪舉步維艱。“戰士們負重已經夠多了,一定要減輕他們的負擔!”回到實驗室,她帶領團隊日夜攻關,終於研制出輕巧可靠的手持終端。看到戰士們臉上綻放的笑容,何元智感慨:“所有的艱辛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年來,何元智帶領團隊向網信前沿領域發起沖鋒。她帶領團隊緊盯新域新質作戰需求,積極構建跨領域人才矩陣,重點發掘人工智能、無人協同等前沿領域專業人才。
“人才是新質戰斗力躍升的核心引擎。”何元智深有感觸。這支創新團隊圍繞新質戰斗力生成與轉化開展集智攻關,為解決某項急重難通信問題,何元智提出一套全新的一體化設計方案。
這個方案技術創新性強、性能要求高、實現難度大。在聯試期間,團隊連續奮戰數月,攻克上百個技術難題。團隊成員回憶:“那段時間,我們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經常凌晨還在討論技術方案。”
最讓何元智驕傲的,是團隊始終保持“為戰而研、向戰攻堅”的鮮明導向。某重大任務中,她帶領團隊與任務部隊官兵同吃同住、並肩作戰,雖然晒黑了臉龐、累瘦了身形,但當看到科研成果得到官兵廣泛認可,每個人都真切感受到了“把論文寫在演練場上”的價值所在。
這種“研戰一體”的工作模式,加速了科研成果向戰斗力轉化,錘煉出了一支懂作戰、為打贏的科研鐵軍。
多年來,何元智帶領的創新團隊完成30余項重點科研項目。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涌現出30余名專業技術骨干。
蒼穹無垠,步履不停。奮斗在網絡信息體系跨越發展的新征程上,何元智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打造高度可靠的信息‘天網’,為打贏提供有力支撐!”
(馬艷茹、徐弘源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6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