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瑞航
2025年09月12日08:27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全民族抗戰時期,黨領導的根據地兵工將生產管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與軍事斗爭緊密結合,自力更生生產大量的武器彈藥,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解放全中國和新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創造了重要條件,在中國軍事工業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加強黨對兵工建設的領導。1938年,隨著敵后抗日武裝迅速壯大,八路軍、新四軍由5萬多人發展到18萬多人,槍械彈藥匱乏的問題日益突出。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兵工事業,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指出,“游擊戰爭的軍火接濟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要求“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各根據地遵照黨中央指示,因地制宜創建了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兵工廠、新四軍軍工部兵工廠等一大批兵工廠,組織兵工生產。1941年4月、11月,中共中央軍委連續發出指示,提出“兵工建設應以彈藥為主、槍械為副”的方針,兵工生產有了進一步發展。
為加強對兵工生產的領導,各根據地先后建立了軍工部,中央軍委於1938年3月成立軍事工業局,直接領導陝甘寧邊區的兵工生產,從復裝子彈逐步發展到生產機器、槍械、火炸藥、手榴彈及擲彈筒等。1939年八路軍軍工部設立了政治部,建立“黨委會——黨總支——黨支部”的組織體系,將幾個隨軍修械所整合為修理和制造步槍的總部修械所,還成立了柳溝鐵廠,生產炸彈。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重建,籌建7個工廠,主要制造手榴彈、炮彈、翻造槍彈和修理機械。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民族抗戰的8年中,根據地兵工共生產手榴彈近450萬枚、地雷20萬個、子彈780萬發、長短槍1萬多支、槍榴筒和擲彈筒6300多具、各種口徑迫擊炮900余門,為奪取抗戰勝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
創建靈活高效的兵工管理模式。為保証兵工生產,各根據地普遍實行“軍工部——兵工廠”兩級管理,軍工部加強整體規劃與管理,兵工廠負責具體生產與執行。1942年后,根據地兵工管理體制從集中統一轉向靈活分散,實行“軍工部——所——廠”三級管理,調動了各級兵工的積極性,較好解決了人力、財力和物力上的困難。1944年,隨著根據地形勢趨於穩定,兵工管理體制進一步簡化,恢復為“軍工部——兵工廠”兩級管理,軍工部直接領導工廠,根據地兵工生產逐步走向組織化、制度化。
根據地兵工逐步推行企業化管理,頒布工務管理辦法,明確崗位職責、操作標准和考核機制﹔試行計件工資,鼓勵工人多勞多得﹔成立工會實行民主管理,增強工人的主人翁意識,提高生產效率。為進一步激發生產積極性,根據地兵工深入細致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形勢教育、典型示范等激發工人工作熱情。組織開展勞動競賽,將勞模趙佔魁的事跡推廣到各根據地,激勵工人不懈奮斗。在兵工生產之外,根據地兵工還積極鼓勵工人參與大生產運動,開荒種地,修理農具,為根據地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建強技術人才隊伍。在黨中央大力支持下,各根據地廣泛引進人才,動員吸收一批從東北、華北淪陷區國民黨兵工廠流散的技術人員,並招攬了一批技能嫻熟的鐵路煤礦修理工、造槍工、翻砂工等。受黨的激勵政策鼓舞,一大批滿懷報國熱情的科技專家和技術人員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抗日根據地,其中大部分來自清華、北大、南開、燕大、浙大等名校,不少有海外留學經歷,形成了專業的兵工建設隊伍。
為了更好培養軍工人才,中央軍工局設立了教育科,推行學徒制,通過“傳、幫、帶”培養兵工專業人才。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創辦了太行工業學校,開設機械、化工、生產管理3個專業,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升操作技能,辦學3年共培養400多名生產手榴彈、地雷等武器彈藥的初級和中級兵工技術人才。延安自然科學院開設兵器、爆破、煉鐵、金屬工藝等課程,組織軍工專家授課,辦學5年共培養500多名科技干部。這些人才不僅在根據地兵工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成為新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的中堅力量。
根據地兵工建立了多層次的激勵體系。提高物質待遇,對兵工技術人員按照等級發放津貼,提供住房、辦公條件、圖書設備等支持。重視人才使用,對曾赴德國、蘇聯學習兵工的劉鼎委任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部長,對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的程明升委任修械所所長,在技術上不加干涉,讓他們各展所長,領導和組織兵工生產。加大榮譽表彰,通過職工代表大會、登報等形式對勞模或有突出貢獻的兵工人才進行表彰,有效保障了當時艱苦戰爭環境下的兵工生產。
重視技術創新。兵工原料生產技術突破是根據地兵工得以迅速發展壯大的關鍵。晉察冀軍工部張方等人因陋就簡,就地取材,採用民間耐酸瓷缸壘成缸塔,成功制成硫酸,為火藥生產提供了關鍵原料。軍工部陸達同工人合作,把當時美國工業界使用的黑心韌化處理工藝同太行山傳統的燜火工藝結合,發明了火焰反射加熱爐,析出炮彈殼表面的碳,形成便於切削加工的鐵素體,即可進行切削加工,開創了大量自制炮彈的歷史。軍工部還從舊制錢中蒸餾出鋅,採取電解技術提取純銅,再冶煉軋制成銅鋅合金板材,大幅提升槍彈生產效率。此外,在硝酸和硝化棉生產技術上也取得突破性成果,解決了高能炸藥和發射藥生產的原料瓶頸。這些技術創新,突破了敵人的技術封鎖,從根本上解決了火炸藥、炮彈和槍彈生產關鍵原材料的來源問題。
在原料生產技術突破基礎上,根據地兵工通過規范生產和改進工藝,提升武器彈藥性能和效率。陝甘寧邊區機器廠在1939年研制出“無名式馬步槍”,經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改進優化,制成“八一式馬步槍”。該槍成功解決了零部件標准化難題,是黨領導下根據地兵工自行研制生產的第一款制式步槍,開啟了我軍武器生產制式化的先河。此外,根據地兵工對傳統手榴彈進行改進優化,增加爆破碎片提高了爆炸威力,改進發火機構提高了發火率,改進延期藥配方和工藝提高了延時准確性,使殺傷范圍和命中率大幅提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