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琦
2025年09月14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千年指紋又“上新”!前段時間,兵馬俑考古有新發現——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人員在已經修復的40多件陶俑身上共發現了100多枚工匠指紋印痕。這是來自2000多前的先人指紋,清晰的紋路、細密的走向,跨越千年時光留存至今,待后人發現的那一刻,仿佛陶俑的創作就在頃刻之前。
兵馬俑上的指紋,並非人們首次邂逅這些文明長河裡的“微小印記”。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陶器殘片上,5000多年前一名男性陶工的右手大拇指指紋,定格了新石器時代匠人的工作﹔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一件距今4000年左右的陶塑人像上,左耳和右耳下發現的立體指紋,成為長江流域人類文明的珍貴注腳。這些“藏”在文物上的痕跡,成為中華文明“有溫度的見証”。
它們沒有被刻在青銅禮器的銘文中,沒有記載於竹簡木牘編成的典籍中,或許只是工匠們揉捏陶土、塑造器物時的無心之舉,卻意外成為動人的文明“活化石”。正如給兵馬俑拍照的攝影師趙震在發現一枚指紋時的感受:“時間已經消失了,就在這同一個位置,他剛剛離去,而我就踩在他還有溫度的腳印上。”跨越千年的共鳴,正是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生動體現。
千年指紋的價值,更在於揭開了中華文明綿延的“密碼”:文明的長河,是由無數普通人的“涓涓細流”匯聚而成。支撐中華文明延續的,不僅有長城的壯闊、黃河的奔騰,還有陶俑上的一枚枚指紋、出土的一粒粒稻谷遺存這些“微小卻有溫度”的存在。考古發現以往常常“見物不見人”,而這些發現,恰恰實現了“透物見人”——普通人的生產生活和創造,以一種真切的方式被看見。孕育文明的大部分普通人可能並未在歷史上被過多記載,但正是他們,一磚一瓦構筑起宏偉的歷史圖景。從這個角度看,“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是具象的、可觸可感的。
這樣的“透物見人”還有很多。雲夢睡虎地秦簡裡,“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一封家書裡的故土離愁、孝悌情深,穿越歲月長河依舊熱烈如初﹔甘肅簡牘博物館展出的一枚簡牘上,“卒池候食三石二斗二升少”的記錄,讓一個名為“池候”的戍卒形象頗為生動,他每月的吃糧量被認真記錄﹔敦煌藏經洞裡的“放妻書”更顯溫情,字裡行間滿是對美好的希冀……正是這些看似微小的記錄,將古人的生活鮮活地呈現。歷史仿佛從未走遠,那些原本模糊的身影,正從時間的深處款款走來,清晰可辨地出現在我們眼前。
如今,現代科技正為這些千年遺存賦予新生命。借助形態學分析和大數據比對,考古人員從百枚指紋中初步勾勒出了秦代工匠群體的輪廓,並為研究秦代手工業組織模式、勞動力構成乃至社會結構提供實証﹔在秦兵馬俑一號坑旁,現場保護修復實驗室恆溫恆濕的環境,實現了秦俑彩繪從出土到修復的全鏈條保護……科技照亮了歷史曾被忽略的角落,讓更多“微小印記”被看見、被解讀。
珍視千年指紋這樣的文明印記,就是珍視無數普通人創造文明的力量。守住這些帶有溫度的記憶、延續對平凡創造者的這份敬畏,讓古老的中華文明歷經歲月洗禮,依然煥發新的生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4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